《2022年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报告》解读

2022-07-28 02:30:13舒雨贵
导读 2022年2月27日,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,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蒋益民同志作了以“聚焦双修双改,努力把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推

2022年2月27日,在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,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蒋益民同志作了以“聚焦双修双改,努力把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推向新水平”为主题的工作报告。《报告》年,他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2022年工作,研究部署了2022年工作,提出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年的总体要求、目标和重点任务。这个《报告》会给我们发出哪些发展信号,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会提出哪些新举措?这里解释为《报告》。

答:回顾2022年的工作3354

动态数字记录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的脚步

开创了城镇化新局面,新增4个全国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,累计开展18个“全国”品牌试点。全省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同比增长1.5%。五加一。三个百分点。

强化规划引领约束作用,加强市县总体规划和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审查,加强长株潭绿色中心规划管理,编制高铁新城发展规划和“十三五”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,指导各地减轻总体规划负担,加大控规压力,加密专项规划。全面治理城市建成区违法建设,全省违法建设基本实现“零增长”。

城乡品质提升取得新成效,“两供两治”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66亿元,占计划总投资的83%;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9%。6%和93%。而国家级和省级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31个。3亿元,已完成项目61个。该省已启动40个公用隧道项目,里程127公里。黑臭水体治理已完成47处,累计投资160亿元。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。99万套,占目标任务的105%,居全国第二,直接投资约1500亿元,货币化安置率72。74%(不含综合整治13。37万套),较2015年增长55%。74个百分点。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给28人。5万台,占目标任务的13.9%,累计分配占用率77%,全国排名第14位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。1万户,占目标任务的11.3%;整村整乡连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,638个村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示范样本。生活垃圾处理村6699个,完成计划任务的13.4%。目前,全省村垃圾处理率达到62%,省内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1个。2%,分别较2015年增长20%。三和七。4个百分点。

为促进住房和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,该省推出了“石翔条”去库存。十一。6万个家庭用公积金贷款买房。商品房销售8085套。36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27。1%;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957。4亿元,同比增长13。1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减少1500万平方米,去化周期由2015年底的20个月缩短至14个月。八个月。建筑业总产值

7304亿元,预计在全国排名第十位,中部地区第三位,同比增长11%。工程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,有9项工程获鲁班奖,64项工程获芙蓉奖,204项工程获省优质工程奖,工程质量一次竣工验收合格率99。8%。

迈出了改革发展的新步伐,全省有4家企业获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,全省已建成生产基地(工厂)15个,年产能达到2159万平方米,累计完工1750万平方米,2022年新开工350万平方米。省厅将4项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市州住建部门,向长沙市下放权限6项,清理规范了9项中介服务事项。全年共新增特级施工企业1家,一级施工企业13家、甲级勘察企业5家、甲级设计企业12家、甲级监理企业18家、甲级工程造价企业22家。

住建工作点多、线长、面广,任务繁重复杂,这几年,省住建厅把“服务发展”作为第一要务,把“住有所居”作为重要使命,把“维护安全稳定”摆在重要位置,经受了许多考验、克服了诸多困难,解决了不少热点难点问题,住建系统的职能、地位和影响得到了加强。

B:2022年主要目标——

《报告》第二部分对2022年住建工作总体目标进行了阐述,提出了总体要求,重点提出了打造“人文住建”、打造“智慧住建”、打造“绿色住建”。

打造“人文住建”:就是按照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城市发展思想,更加注重人文城市建设,在规划设计中突出人文理念、在城乡建设中强化人文特色、在行业管理中弘扬人文精神、在服务基层中彰显人文关怀。要加大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,以强烈的文化意识,规划建设管理城市,以浓厚的家乡情结,引导村镇建设,着力培育行业文化,加强舆论引导,优化住建形象。

打造“智慧住建”:要立足城市发展规律,结合人民群众对“美好生活”的向往,加强对城市基础数据的采集,着力解决“信息孤岛”问题,综合运用物联网、云计算、智慧终端、大数据等新技术,推动数字住建向智慧住建升级,以智慧住建引领智慧城市建设,实现城乡规划更加科学,城市建设更加有序,城市管理更加精细,政务服务更加便捷,行业管理更加高效。

打造“绿色住建”:紧紧围绕国家绿色发展战略部署,贯彻“适用、经济、绿色、美观”的建筑方针,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,提升城市生态建设水平,建成资源承载力强,环境优美宜人的宜居城市。

“三个住建”,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中央、省委对住建工作的新要求,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新时期住建工作的热切期盼,是时代赋予住建人的光荣使命,也是住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
C:展望2022——抓好重点工作任务落实

关键词:新型城镇化

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

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,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,以新型城镇体系为载体,以试点示范为抓手,努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。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。形成以长沙为龙头,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,以市州中心城市为主体,以县城和县级市为基础,以中心镇、特色镇、口子镇为补充的城镇新格局。加强规划引导。深化总规改革,坚持刚性与弹性并举。出台控规编制导则、产业园区控规编制审批办法。加强城市设计,完善城市设计实施机制。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加快推进“人地财”三挂钩等政策的落地。

关键词:双修双改

以“双修双改”为总抓手,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。

城市双修、农村双改这个概念由省住建厅酝酿提出,现在已经上升到了省委、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层面。2022年是“双修双改”工作的启动之年,重点抓好实施方案制定和项目库建设,明确任务书、路线图和时间表。城市双修工作要以治理“城市病”为主要目标,以违章建筑拆除为突破口,以黑臭水体整治、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、“两供两治”收官为重点,加快修复城市的山体、水体和废弃地,加快修补城市功能、城市空间和城市风貌,着力补齐城市短板,着力改善环境品质,着力塑造城市特色,努力打造充满活力、富有魅力、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化城市。农村双改工作重点是加强乡镇机构和队伍建设,建立农村建筑工匠制度,构建规范农村建房管理体系。

关键词:房地产

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

要牢牢把握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战略定位,着力化解三四线城市库存,抓好长沙市控房价、防风险工作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力争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00亿元。当前,商业和办公用房库存严重,要从培育商业地产需求、规划指标控制、商业用地调控、土地用途调整等方面分类化解,研究“商改住”、“商改租”等措施落地。

关键词:民生

继续抓好重点民生工作

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督,综合运用计划编制、政策指导、资金安排、巡查督查、通报督办、奖优罚劣、约谈问责等措施,确保完成2022年国家下达的棚改40万套,全省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要超过60%的任务,农村危房力争改造16万户以上。

关键词:建筑业

进一步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

深化建筑业综合改革,出台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政策,建立建筑劳务市场供需信息化服务对接平台,促进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。研究出台推广银行保函等政策,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。持续推进工程造价改革,加快计价依据编制。做好装配式建筑推广,出台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,建成第二批省级基地8-10个,创建综合试点城市2-3个。争取全国试点落户湖南,并在农村试点方面取得突破。加快建筑业信息化,推进城建档案数字化,加快建设施工图管理信息系统,探索研发“互联网+智慧工地”管理系统。推进BIM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在设计、施工招标环节,全面纳入BIM技术应用要求,扩大BIM技术覆盖面。9月下旬主办建筑工程技术博览会。强化质量安全监管,落实企业主体责任,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深化质量安全标准化工作。全面促进提升设计、监理、咨询、建筑施工企业标准化、信息化管理水平,推动企业管理实施“两化”融合。

关键词:城市管理

抓好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和城市管理工作

全面贯彻落实城管体制改革精神,加强对即将出台的《湖南省城市综合管理条例》的宣贯工作。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,统一制式服装,培训执法人员,强基础、转作风、树形象。扎实做好城管体系建设,全面提升城市运营管理能力,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。

关键词:信息化

不断提升住建系统信息化水平

牢固树立全系统信息化建设“一盘棋”的思想,加快出台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,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体系,引领全系统信息化融合发展。落实互联网+政务服务要求,回应民众关切,全面梳理业务流程,优化政务办理,抓好政务一体化平台建设,让数据“多跑路”,群众“少跑腿”,并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的联动和协同办理。统筹推进长株潭规划“一张图”、风景名胜区管理“一张图”等系统建设,利用云GIS平台技术,将管理数据和空间数据相结合,逐步打造住建系统的“一张图”管理系统,力争在智慧规划、智慧城管、智慧工地等方面取得突破,为打造“智慧住建”奠定基础。

关键词:宣传

加强住建宣传体系建设

广泛宣传城市管理服务、环境综合整治、民生工程建设、特色小镇培育等重点亮点工作,及时报道典型经验,强化示范效应,凝聚社会共识,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。要强化宣传意识,善待媒体、善用媒体,主动借助媒体发声,解答群众疑惑,传播政府声音,树立行业形象;要不断改进宣传手段,利用好互联网、移动终端等新型传播渠道;要进一步完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,加强舆情监测分析,及时发布权威信息,回应社会关切,正面引导舆论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